探秘古墓宝藏 | “一个安国人在华的故事”-唐·安菩墓

时间:2020-06-10

image.png


Hi~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讲解员小姐姐马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我们又准时见面啦!

大家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无数的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大唐,也有许多外国人,远渡重洋穿越大漠也要来到梦中的乐土“大唐”。当时的京师长安与东都洛阳极尽繁华,

大家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无数的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大唐,也有许多外国人,远渡重洋穿越大漠也要来到梦中的乐土“大唐”。当时的京师长安与东都洛阳极尽繁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以想象的到,一千多年前,这里一定有过辉煌的过往,那么,这些辉煌会不会体现在古墓之中呢?带着这样的期待,我们今天一起去探秘一座唐朝的外国人墓。

Ready? go~

image.png


安菩是谁?

安菩,姓安,名菩,字萨,是西域昭武九姓安国(地理位置大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大首领的后裔。安菩出生于公元600年前后,公元630年随父归顺大唐,因骁勇善战,保卫唐朝边疆,被封为五品京官和定远将军。史书描绘安菩是“以一当千,独扫蜂飞之众”。安菩作为一个粟特人,生于西域,卒于长安,葬于洛阳,一生颇为具有传奇色彩。

安菩的曾祖父名钵达干,祖父名系利,父亲是安国大首领,曾率军击破匈奴。安菩及其夫人何氏,同为粟特人,其父亦受封为大唐将军。武则天称帝期间,安菩之子安金藏作为宫廷御用乐工,携母何氏由长安移居洛阳惠和坊。何氏公元704年卒于惠和坊。据史料记载,此坊内有初唐粟特部落首领安修仁的住宅和馆舍,安修仁世任萨宝一职,颇受朝廷器重,根据粟特人聚族而居的习惯推测,何氏居于惠和坊恰能说明其粟特人身份。

墓志记载安菩有三个儿子,一是安金藏,二是游骑将军胡子,三是金刚。其中安金藏最知名,唐代史书有其传记,他的事迹以保护唐睿宗有功而得名。


安 菩 墓 的 发 现

这要追溯到1981年春天,保存完好的安菩夫妇墓在洛阳龙门东山北麓被发现,为依山挖成的土窑式墓葬。墓门为青石结构,上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两扇石门启闭自如。随葬品一共出土有129件套,种类繁多,一些带有典型的中亚特色,体现了亚欧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印证了丝绸之路中西方交流的繁盛。

其中出土的三彩器数量多达50件,造型精美,品种齐全,保存完好。这座墓葬随葬如此之多、之精美的唐三彩极其罕见。器型种类主要有天王俑、文官俑、镇墓兽、马、骆驼 、牵马或牵骆驼俑、男女骑马俑、男女侍俑等。其中随葬的“三彩胡人俑”、身负驼囊和丝绸的“三彩骆驼俑”、叉腰握拳尽显威武阳刚之气的“天王俑”都充满了丰富而浓郁的异域风情,使那个胡音、驼铃交织的年代有了想象的实物凭证。

image.png


安菩墓的出土器物

唐三彩这个名称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以其斑斓的釉彩及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唐代因文化的交融,思想的进步,让人们对色彩的运用达到了极致,明亮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沉稳的绿色等缤纷色彩,一起成就了这流光溢彩的大唐王朝。

image.png


三彩胡人牵俑3件

他们均作牵缰绳的双手握拳状,身着绿色大翻领的浅黄色大衣,以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也非常时尚。“胡人”是汉唐以来对新疆以西广袤地区人种的泛称,主要指住在今天中亚、西亚一带的少数民族。从这些胡人俑的长相就能看出具有明显的印欧人种特征。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东都或定居或经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在安菩墓中发现的三彩胡人牵俑伴随着三彩马和三彩骆驼一起出土,传递出盛唐时期商旅驼群纷至沓来、长途跋涉、穿越荒漠、沟通中西的形象意境。

image.png


三彩骆驼俑2件

均昂首张口,作行走嘶鸣状。两峰左右对倾,四蹄前后分开,立于底板上。三彩载丝骆驼体施棕黄釉,头上、颈下和前肢处的毛和驼尾均白色,尾曲卷附于臀上,背上垫黄白绿三色花毯,两峰从毯的圆孔中露出,峰间搭兽面驮囊,囊下垫托板,囊前后有绿色丝卷和绢卷,丝卷的两头分别系有小口瓶、鸡首壶、干粮袋和肉块。三彩嘶鸣骆驼面部、两峰、下腹及附毛均白色,体为棕黄色,背上垫绿底黄花毯,毯上并饰有斜格和小圆圈等几何图案。

image.png


骆驼在隋唐时期已成为丝绸之路和两京地区常见的交通工具,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唐代社会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象征。洛阳的三彩骆驼以健美雄浑,多姿多彩,形神俱佳,釉色莹润驰名中外。它们或昂首远视,或仰天嘶鸣,或侧首旁顾,或屈膝欲卧,或稳步行进,有的背负丝绸,有的空载备用,有的携带各式瓷瓶、瓷壶。

安菩夫妇墓中出土的驮囊嘶鸣骆驼体格健美雄浑,形神俱佳,堪称精品中的佳作。它脖颈上扬,昂首张口,尾屈卷附于臀,作行走嘶鸣状。引人注目的是两个驼峰中间垫着棕、白、绿三色花毯,上面还搭有兽面驮囊,驮囊和夹板上所驮丝绢、肉块等物品和食品均为中原内地所产,携带的圆口瓶、凤头壶等三彩器皿,无疑是中国当时三彩器出口的绝妙真实的写照,生动地描绘了唐人西出经商的情景。“缕缕蚕丝织友情,鸣驼千里传佳音”---列列胡商驼队不远万里随着驼铃声风尘仆仆而来,满载丝绸和内地名产宝物而归,真实再现了丝绸之路驼铃悠扬、中外贸易繁盛的景象。

image.png


尤为珍贵的是,在清理墓主人安菩右手的时候,还发现握着一枚金币,金币作圆形,周边不甚规整,直径2.2厘米,重4.3克。金币的正面是一名头戴王冠,留长须的半身男像,左边边缘处有“Focas”的铭文,背面是带有翅膀的胜利女神像。据考证,这是欧洲东罗马帝国福克斯时期的铸币,铸造年代约在公元601年至610年之间。它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物证,标志着唐代的东都洛阳乃是一座商贾云集的国际性贸易大都市。

image.png

正面

image.png

反面

在安菩墓中,握于安菩左手的唐朝钱币和握于右手的东罗马金币,既是安菩后人源自粟特族属的纪念和追忆,又是他们融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