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 | 清明:祭祖扫墓话邙山

时间:2020-04-02

image.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古时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主要习俗就是祭祖扫墓。这种习俗起源于周秦时期人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到了西汉,清明作为真正 的节气开始出现。公元前139年面世的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完整的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一年中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制定了《太初历》,就是我们今天的阴历和农历,从此中国历法2000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4月5日前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明还没有作为正式的节日,但这时期很流行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在介子推被焚的忌日,晋文公诏令百姓们禁火而吃冷食,以寄哀思

清明节的真正兴起是在唐代,唐代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权威的礼法确定在清明日前后。唐《开元礼》“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德宗时下令把寒食延长到七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假日黄金周,也是清明节最早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与此同时清明节也融入了上巳节习俗。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年,最初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有三种:一是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称祓禊;二是招魂续魂;三是踏青春嬉。唐代更加丰富,踏青、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都出现了。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上巳为一体的佐证。

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清明时节汴京城百态生活。到了元明清,寒食、上巳基本淡出,清明节保留下来了,直至今天。

image.png

清明时节祭祖扫墓话邙山

说到清明扫墓,不得不提邙山。

邙山,又名北邙、北芒,北山,周代称“郏山”,有“周营王城,北枕郏山”之说。洛阳芒山始见于《后汉书.恭王祉》:”葬于洛阳北芒。“自此以后,芒山即作为葬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帝王贵胄都葬在芒山上。《说文》:“芒。草端。从草,亡声。”可见芒山就是亡人葬所之山,应书写为“亡山",可能因为忌讳”亡“字,故加草成”芒“。北魏孝明帝时书写为”邙“,直至现在。

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黄河南岸,是崤山的支脉,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城而过,依山傍水,枕山蹬河,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葬之地。俗语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唐诗中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家堆黄金无买处。经考古发掘证实:这里先后埋葬了六个朝代24位皇帝,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人们称作是“东方金字塔群”。


历代咏叹邙山的诗词

邙山          唐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北邙山歌     元  乃贤

北邙山高云嵯峨,山前日日闻挽歌。

千金买穴望卿相,不道洛阳人葬多。


北邙行        唐  王建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
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

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
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

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

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


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    晋 陶渊明


浩歌行    唐 白居易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北邙         金 元好问

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

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

万冢不复识,榛莽余龟趺。

贤愚同一尽,感极增悲觑

粤人惟五灵,生也与道俱。

一为物所眩,遂尔迷厥初。

蜕骨几山丘,百年不须臾。

归尽固其理,交丧亦已愚。

陈迹有足悲,奈此万化途。

焉知原上冢,不有当年吾。


 邙山晚眺    清 赵擢彤

步上邙之阳,累累多丘墓。

夕阳下西山,青草断碑没。

     我来吊古人,有怀不能吐。     


        国内最大的古墓葬类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就座落在文化内涵厚重的北邙山上。清明节4月4日(周六)——4月6日(周一)9:00-17:00(16:3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按照防疫要求观众需佩戴口罩,携带本人身份证和健康码,经工作人员测试体温正常后免费入馆参观。目前由于王城大道高架机场路工程尚未完工,暂没有公交抵达,请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出行。咨询电话:037962265740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由来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