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 | 2020年当中秋节遇上国庆节

时间:2020-09-30

喜迎国庆

锦绣中华 盛世华诞


“国庆”一词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

“国庆”庆祝形式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5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2019年国庆70周年的四次。

中秋佳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起源于我国古时对月亮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每天伴随人类,成为人们最关注的天体天象。当太阳升起时,带来光明和温暖;当太阳落下时,随之而来的是黑暗和恐惧。然而漫漫长夜中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带来光明,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极尽讴歌崇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接对月亮跪拜礼敬。

中秋祭月拜月的习俗最早在史籍中出现是在周代。《周礼》中说: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的活动,“夕月”就是祭月。在秋分的晚上祭拜月亮,因为此时正值收获的季节,祭祀月亮有着酬谢天神带来的丰收年馑的意义。当时祭月拜月习俗被皇家垄断,一直到秦汉时期。汉代以后,祭月中有了赏月的成分,隋唐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天文知识的丰富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秘色彩逐渐消退,赏月玩月成为文人时尚,亲友在一同赏月中加深感情、密切联系,成为维系家庭家族感情的重要途径。


一组馆藏汉墓壁画中的月亮


image.png

      西汉卜千秋壁画墓中的“月亮”:1976年发掘于邙山南麓,烧沟村西,陇海铁路北侧100米处的洛阳面粉厂。因墓中出土一枚铜质阴刻篆书“卜千秋印”得知墓主人叫卜千秋。这是一座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汉中期稍后,即昭帝至宣帝之间(公元前86年-前49年)郡级官吏的墓葬。墓葬用空心砖和小砖砌筑而成。在其墓室后山墙、墓顶和墓室内门额上分别绘制着三幅壁画。月亮图就位于墓顶“升仙图”中。

image.png

      浅井头西汉壁画墓中的“月亮”:1992年在洛阳市郊浅井头村发现一座西汉空心砖壁画墓,其年代在西汉末期(公元前32年—公元6年),在墓室顶部的平脊砖上绘制着一幅由伏羲女娲、太阳月亮、神人神兽组成的“天界图”,其中就有这幅月亮图。

image.png

      磁涧西汉壁画墓中的“月亮”:2000年在新安县磁涧里河村发现一座已遭盗掘的汉代砖室墓,收回20块壁画空心砖,按其绘画内容可判定为由伏羲女娲、太阳月亮、四神组成“天界图”。其中有月亮图

      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的一组汉墓壁画——月亮中,还有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大腹便便的蟾蜍、桂树的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

      屈原在《天问》中曾写道“月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就是说:月神有什么品质?消亡了又再长起?好处是什么?抚育个兔儿在怀里?原来神奇的月亮在古时人们的眼里是生与死的轮回再生。月亮中有兔子是因为兔子的繁殖能力较强,与月亮盈亏变化周期相近,且月亮中阴影部分看上去就像一只兔子。月亮中有蟾蜍由于蟾蜍腹大、冬眠的生物学特征,被视作具有繁殖能力强和死而复生的能力,而蟾蜍本身也具备中医药的价值,被看做是制作仙药的药方之一。而月中有桂树则是桂树中有月月开花的品种与月亮盈亏周期一致,以及桂树自身具有的药用价值与汉代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总之古代时候的人们认为祭祀礼敬月亮,不仅有着酬谢天神带来好收成的寓意,还可以达到使自己家族繁衍、长生及升仙的目的。这也是在祭月赏月的习俗中祈求人寿年丰的内在意义。

天上月圆人间饼圆

 古代人们对圆月产生崇拜,也是内心期盼团圆美满的美好愿望。天上月圆人间饼圆,致使中秋节俗与“圆”息息相关。传承发展到今天就是期盼中华民族大统一、大团圆的重要意义。

吃月饼是中秋节俗的重要内容。月饼又叫胡饼、宫饼、团圆饼。最早在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江浙一带就有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祖宗”。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胡桃,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胡饼”。唐代民间有从事做饼的饼师,坊街上也有糕饼铺。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但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最早出现是在明代《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了起来,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做馅儿,食之不觉甜而香酥柔腻。

 除了吃月饼以外,中秋节也是个承载着团圆意识的节日。从唐朝中秋节开始,人们就将天上圆月和人间团圆联系在一起,直至今天仍有中秋节要回家吃团圆饭、喝团圆酒的习俗。因此宋代词人苏轼就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世佳句。

生日快乐!阖家团圆!

      2020年10月1日,恰逢中秋节遇上国庆节,让我们共同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人民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