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冬至,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暖和趣味

时间:2020-12-21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至节的历史渊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节俗活动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冬至吃饺子还有说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据考古发现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301号墓中就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唐代饺子,出土的饺子是小麦面做的,形象像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1.5厘米。这些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相同,只是小了一些。这次发掘说明早在唐代,饺子就已经流行于边远地区了。

image.png


古时候没有现在的暖气、空调等采暖设施,寒冷漫长的冬天就很难度过。古人就创造出一种精神消寒法,名叫《九九消寒图》。有文字式、梅花图和画圈式等几种形式。


文字式:

image.png


清代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写道,道光皇帝御制《九九消寒图》,使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字,有迎春之寓意。每年冬至时,将图装裱后挂在屋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图。先用红色的笔描完当天的一笔,再用白色的笔在上面填写当天的天气情况。因图中使用的九个字均为九笔,每天描一笔,填完一个字即过完一个九。当描完九九八十一笔后,正好九九八十一天,填图完成,“数九”结束,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此举被称为“写九”。这种清代流行的消遣娱乐形式,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填字游戏,将中国历史与冬令节气有机结合,可谓匠心独具,别出心裁。


画图式:

image.png


最雅致的应是“素梅图”。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冬至那天,用毛笔勾勒出一张白描的梅花,花开九朵,每朵又有九片花瓣,每天用红笔点画一瓣,八十一天后,白梅变成了红梅,春天也就来到了。以梅为题,既应和了时令,又通过梅花表达了迎风斗雪的傲骨,这是文人雅士的情思。一幅梅花,从冬至开始描绘,每天一笔,九九八十一天画完,已是冬尽春来,生活的美感跃然纸上。


画圈式:

image.png


这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你认为太简单,那就错了!还有涂法技巧呢!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原来还要按照阴晴来记录天气,这不就是天气记录仪么?古人的智慧就在于此。


冬至来临别忘吃饺子~

image.png


这些九九数寒图不仅是古人计算时间的日历,还是人人喜爱的娱乐方式,冬夜漫漫,大雪纷飞,一家人饭后围着九九数寒图,写写字、描描花,听听历史故事,多么愉快惬意。古博君邀您放下手机、电脑,和家中的老人孩子来一场古人的风雅逸事——九九消寒图,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暖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