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 | 腊日 腊八与大傩的故事

时间:2021-01-20

image.png

腊八节,俗称“腊八”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性节日。

《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是古代冬至以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为天宗,大割祠于公社或门神,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说:“腊,猎也,为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就是说这个节日是在古代“祭祖”和“腊祭百神”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秦代以前,帝王、诸侯、士、大夫都建宗庙,用来祭祀祖宗。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重新作出规定:除天子以外,其他人不许营建宗庙。诸侯、大夫、士,可以在墓地建祠祭祀祖宗,民间则流行十二月“岁终祭先祖”。《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应立此日也”。就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猎取一些禽兽进行祭祖。

腊日除了祭祀祖先,还祭祀农神,报答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腊祭通常都在郊外举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收成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所以腊祭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迟自汉代开始,腊日当天朝廷有赐钱、赐食的惯例,这一天就成为一个宗族团聚、祭祀祖先、休息宴饮的民俗性节日。到了南北朝时,腊日被固定在腊月初八。唐宋时期更是规定放假三天,民间还有制腊肉、腊酒的风俗。

除此之外,大也是腊日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我们一起认识下这个字——

读音nuo

就是指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


      远古时期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和人们认知有限,对天灾和瘟疫感到十分恐惧,认为都是鬼神作祟,于是产生了傩,傩属于一种原始祭礼。夏商时期人们带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面目狰狞的傩神,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避疾。


周代出现“天子傩”、“国傩”和“大傩”,傩成为国家礼制,用来驱除瘟疫,保佑平安,到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的大傩仪式在腊日的前一天举行,选择中黄门,就是宦官子弟参加,年龄在十到十二岁之间,共120人称侲(zhen)子,每人都围上红头巾,穿黑衣,手执带柄的鼓,有一人扮作方相氏(驱傩头目),头戴黄金四目的铜质面具,身穿熊皮,黑衣红裙,手里拿着戈和盾,率众驱傩,还有人扮作十二神,都穿着带毛角的兽衣,在中黄门和宦官的引导下,先在宫禁中驱逐恶鬼。当计时器滴漏上水时,皇帝在朝中文武百官的护卫下,围着红头巾来到宫殿阶前,这时宦官之长黄门令奏道:侲子准备,请逐除疫疠之鬼!于是中黄门唱念咒语,侲子和十二神都和着唱起了“赫汝驱,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的驱傩词,接着方相氏就率领着十二神到处欢呼舞蹈,在宫中反复三次,最后手持火炬,把恶鬼赶出宫门,门外骑士又相继传递火炬,直至抛进洛水中。同时百官府衙都必须制作木面傩戏人,仪式完毕,要设桃木棒和木偶及苇绳悬挂门前,最后皇帝将桃杖、木偶赐予公卿、将军、诸侯以辟妖邪。

史书中描绘的关于腊日前举行大傩的这一场面在1957年洛阳烧沟发现的一座西汉壁画墓中以绘画的形式被精彩地记录下来了,这就是珍藏于我馆精品壁画展区的“洛阳西汉打鬼图壁画墓”。

这座墓葬的年代在西汉元帝至成帝之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8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之久。墓葬用印花空心砖和小砖垒砌而成,由墓道、墓门、耳室、前堂、后室五部分组成,是个夫妇二人合葬墓,据随葬器物推测墓主人应是二千石级别的武将。


image.png

      墓中最有价值的是绘制的琳琅满目的壁画。有大傩前宴飨图、大傩图、墓主人夫妇乘龙升仙图、天象图、神虎食旱魃图、历史故事等等。其中的宴飨图、大傩图和神虎食旱魃三幅壁画,宛如三幅连环画,把汉代史书中记载大傩的三个重要环节突出表现出来,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系统、最生动反映汉代大傩主题的汉墓壁画,是研究汉代思想史、社会生活史最直观的绘画资料。

image.png

墓室内部

image.png

      乘龙升仙图

image.png

天象图

      这些壁画一经面世就引起中外学者专家的热议,从50年代末至今仍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探讨这些壁画的内在含意及其艺术成就。

image.png

后山墙上的宴飨图

      宴飨图位于墓室后山墙上,山峦叠嶂的背景前有九个人正在饮酒、吃肉。大傩是颇费体力的舞蹈仪式,需要吃饱,还要饮酒用来壮胆。中间体形庞大,穿熊皮、持角杯,握长戟的就是方相氏,率众驱傩,就是“打鬼”。

image.png

墓室中间隔梁的大傩图

      大傩图位于墓室中间隔梁上壁,画面呈梯形,采用绘画和透雕相结合方法绘制而成。图中间体态庞大的兽面怪兽就是大傩的头目,带着面具、穿着熊皮的方相氏,方相氏两边各有一人,手里拿着圆形的鼓,就是侲子所执带柄的鼓,击鼓助威,也是舞蹈时的节奏。

image.png

大傩图局部

       两边对称的三角形雕砖上,是侲子们蒙兽皮装扮的十二神。画面右下角的那个人就证明了这一点,仔细观察发现他手脚呈现兽足样,但面部却是人脸,这就是特意加以说明这些神兽都是由人装扮的,舞蹈完毕露出人面,表示“亮相”。同时他们都在大动作舞蹈,说明这就是大傩仪式的高潮环节。

image.png

墓门内额上方 神虎食旱魃

神虎食旱魃图位于墓门内额上方,画面中上部浮雕一羊头,左边绘一树,树下有一女子,女子长发悬挂在树上,身后有一猛虎,猛虎长着翅膀,前爪踏在女子肩部,虎口大张,似乎要吃掉女子。据考证女子是旱魃,黄帝的女儿,是主旱的神灵,她到哪里哪里就十分干旱,人们很憎恨她,想出许多办法来驱赶她,还想让神虎来吃掉它。画面寓意可能是北方天气炎热,墓主人希望大傩的同时把旱魃也消除掉,上方浮雕的羊头表示大傩圆满成功,吉祥如意的结局。


汉代时期由于疫病较多,人们缺乏有效地医疗救治办法,就借助大傩仪式来祈福禳灾,到了唐宋时期,大傩成为民间流行的活动,除了驱除疫病灾害以外,还成为祈求丰收的民间娱乐活动,后来大傩与地方喜剧戏剧融合,成为表现百姓生活、民间传说的地方曲目,深受老百姓喜爱。科技发达的今天再看看大傩,虽然对防止疫病灾害没有什么作用,但却以强有力的精神抵抗力和凝聚力成为人们驱除疫病灾害的坚定决心。

腊八

      了解了腊日、腊八和大傩,腊八节俗还有哪些?

image.png

      说到腊八节,自然要吃腊八粥。

      据考证腊八粥始于宋代。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虽然食材各不相同,但都是以丰富的五谷杂粮搭配熬制一锅营养香浓的腊八粥,寓意丰收吉祥,还会把粥施给贫苦的人吃,给自己积德积善。

image.png

      还有一种应节食物就是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将蒜瓣去皮,泡入米醋中,用小坛密封好,到了除夕,拿出泡好的翠绿的腊八蒜,就着饺子吃,别有一番风味。此外还有安徽黔县流行晒制腊八豆腐、北方不产米的地方流行的腊八面等等。

      吃了腊八粥,过了腊八,接下来大家就要忙活着拆洗被褥窗帘、蒸馍炸丸子、祭灶、扫房子、买对联、挂灯笼,新年就要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