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4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节日溯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也是农作物丰收的喜庆日子。屈原在《远游》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可见重阳节历史悠久。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葛洪编撰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从文献记载可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至今重阳节被赋予了感恩敬老的时代主题,与原有的登高赏秋成为重阳佳节的重要的节日内涵。
民间习俗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的历史要比重阳节早许多,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他们居洞穴、钻森林,爬高山,以获取猎物。而重阳节仲秋之时人们处于秋收以后的农闲,可以上山采集成熟的野果、药材等,这也是此时登高的目的之一。除此以外,登高习俗也取自祭祀山川的仪式。那些高耸入云、拔地而起的高山,在古人心目中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如果登上山峰,意味着接近天,会得到天帝的福佑。而重阳正值仲秋,天气转凉,容易在冷暖交替中生病,人们就认为重九之日是灾日、恶日,需要到高处去躲避。于是选择这一天登高野游来避灾驱邪。如今,重阳佳节子女携父母到郊外田野、名山大川走走看看,呼吸新鲜空气,愉悦身心,早已成为儿女孝顺、老人幸福、家庭和美的新时代生活常态了。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王维诗中写道: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诗曰: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云写出:学他年少插茱萸......
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正值仲秋,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又叫黄花,品种多,因开在九月又称九月菊,也有长寿花、延龄客之称,是重阳节避灾之物,在古人心目中可以说“无菊不重阳”。王勃《九日》写道: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唐代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可见唐代时期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要外出赏菊,还要将菊花插满头。直至今天金秋时节,重阳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赏菊、颂菊的同时还要饮菊花酒。菊花酒因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食疗作用,而成为备受古人喜爱的一种保健品,是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在山东临沂、日照一带,现在仍有用菊花酿制酒,当地还流行民谣: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从古至今,重阳佳节的节俗都是围绕着健康平安的内涵展开的,这些从古籍中、诗词中积淀下来的节日风俗场景,传承至今依然浓郁醇香,表达出全人类祈求安康幸福的精神夙愿。
重阳佳节,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家家幸福美满!
(部分图片取自网络,侵删)
© 2018-2022 THE LUOYANG MUSEUM OF ANCIENT TOMBS 洛阳古墓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12418号-2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Powered By:数字时代
© 2018-2022 THE LUOYANG MUSEUM OF ANCIENT TOMBS 洛阳古墓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12418号-2 Powered By: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