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0
博物馆讲解员:大家好!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大家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节俗吗?
腊八节来历和节俗
《说文解字》中关于腊是这样记载的: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是古代冬至以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就是说这个节日是在古代“祭祖”和“腊祭百神”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秦代以前,帝王、诸侯、士、大夫都建宗庙,用来祭祀祖宗。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重新作出规定:除天子以外,其他人不许营建宗庙。诸侯、大夫、士,可以在墓地建祠祭祀祖宗。民间则流行十二月“岁终祭先祖”。《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应立此日也”。就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猎取一些禽兽进行祭祖。
腊日除了祭祀祖先,还祭祀农神,报答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腊祭通常都在郊外举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收成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所以腊祭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迟自汉代开始,腊日当天朝廷有赐钱、赐食的惯例,这一天就成为一个宗族团聚、祭祀祖先、休息宴饮的民俗性节日。到了南北朝时,腊日被固定在腊月初八。唐宋时期更是规定放假三天,民间还有制腊肉、腊酒的风俗。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古代称“腊日”,就是今天我们俗称的“腊八节”。
博物馆讲解员:除此以外,在古代,腊八节前一天夜里还要举行一种激烈、神秘的大型礼仪活动——傩礼。
傩礼
傩礼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傩礼大致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由傩礼派生的傩舞、傩戏和形形色色的面具艺术直到现代仍流传于湘、赣、桂、浙数省的少数地区。
周代傩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瘟疫流行时举行的救急性质的傩礼。远古时期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和人们认知有限,对天灾和瘟疫感到十分恐惧,认为都是鬼神作祟。于是产生了傩。傩是一种原始祭礼,人们带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面目狰狞的傩神,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避疾。
另一种是按季节进行的、有着固定实施日期的傩礼,有季春三月举行的“国傩”、仲秋八月举行的“天子之傩”和年终举行的“大傩”三种。“国傩”是指国都内的公民举行的傩礼。“天子之傩”是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傩礼。年终岁末举行的傩礼规模最大,需要全民参与,故称“大傩”。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的大傩仪式在腊月初七的夜晚举行,选择中黄门,就是宦官子弟参加,年龄在十到十二岁之间,共120人称侲(zhen)子,每人都围上红头巾,穿黑衣,手执带柄的鼓,有一人扮作方相氏(驱傩头目),头戴黄金四目的铜质面具,身穿熊皮,黑衣红裙,手里拿着戈和盾,率众驱傩,还有人扮作十二神,都穿着带毛角的兽衣,在中黄门和宦官的引导下,先在宫禁中驱逐恶鬼。当计时器滴漏上水时,皇帝在朝中文武百官的护卫下,围着红头巾来到宫殿阶前,这时宦官之长黄门令奏道:侲子准备,请逐除疫疠之鬼!于是中黄门唱念咒语,侲子和十二神都和着唱起了“赫汝驱,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的驱傩词,接着方相氏就率领着十二神到处欢呼舞蹈,在宫中反复三次,最后手持火炬,把恶鬼赶出宫门,门外骑士又相继传递火炬,直至抛进洛水中。同时百官府衙都必须制作木面傩戏人,仪式完毕,要设桃木棒和木偶及苇绳悬挂门前,最后皇帝将桃杖、木偶赐予公卿、将军、诸侯以辟妖邪。
博物馆讲解员:这一神秘而热烈的傩仪场景以壁画的形式被记录在1957年洛阳烧沟出土的一座汉墓中。我们称这座汉墓是“西汉打鬼图壁画墓”。现在珍藏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内。
这座墓葬的年代在西汉元帝至成帝之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8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之久。墓葬用印花空心砖和小砖垒砌而成,由墓道、墓门、耳室、前堂、后室五部分组成,是个夫妇二人合葬墓,据随葬器物推测墓主人应是二千石级别的武将。
墓中最有价值的是绘制的琳琅满目的壁画。有大傩前宴飨图、大傩图、墓主人夫妇乘龙升仙图、天象图、神虎食旱魃图、历史故事等。其中的宴飨图、大傩图和神虎食旱魃三幅壁画,宛如三幅连环画,把汉代史书中记载大傩的三个重要环节突出表现出来,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系统、最生动反映汉代大傩主题的汉墓壁画,是研究汉代思想史、社会生活史最直观的绘画资料。
大傩图
大傩图位于墓室中间隔梁上壁,画面呈梯形,采用绘画和透雕相结合方法绘制而成。图中间体态庞大的兽面怪兽就是大傩的头目,带着面具、穿着熊皮的方相氏,方相氏两边各有一人,手里拿着圆形的鼓,就是侲子所执带柄的鼓,击鼓助威,也是舞蹈时的节奏。
两边对称的三角形雕砖上,是侲子们蒙兽皮装扮的十二神。画面右下角的那个人就证明了这一点,仔细观察发现他手脚呈现兽足样,但面部却是人脸,这就是特意加以说明这些神兽都是由人装扮的,舞蹈完毕露出人面,表示“亮相”。同时他们都在大动作舞蹈,说明这就是大傩的高潮环节。
博物馆讲解员:从大傩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神秘而热烈的活动中,方相氏是傩仪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角色,据《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大傩主角方相氏的职责是:“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在同一时期的西汉卜千秋壁画墓中也出现了方相氏。
方相氏
方相氏对疫鬼的驱逐是通过模拟式的舞蹈完成的。方相氏头戴熊皮面具,已表明驱疫活动带有化装舞蹈的性质。长戈和盾牌是方相氏模拟刺杀疫鬼和防卫自身的武器,实即驱疫舞蹈中的道具。
方相氏除负责驱疫之外,另有一项重要的职责是送葬时在前面开路,到达墓地后进入墓穴“以戈击四隅,驱方良”。这也是傩仪出现在墓葬中的原因。
按周代傩礼的惯例,驱疫队伍要层层逐鬼,直至把疫鬼送到野外。东汉时期,皇宫内的驱疫者在跳毕傩舞后,鼓噪着围绕内宫狂奔三周,然后“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绉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
大家知道吗?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相信疫病也是受到冥冥之中的某种神灵主宰的,要摆脱疫病,就要驱除这种魔力。所以在东汉疫病流行的时候,就举行大傩来逐疫。
在腊八节的今天我们就借古代壁画中的传统文化——傩礼中的方相氏形象来驱逐疫病吧。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战胜疫病的强大信心,配合防疫工作要求,非必要不离洛,不聚集、戴口罩、及时接种疫苗,就一定能迎来阖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当然大家今天还要记得喝暖暖的八宝粥哦。
祝愿腊八节平安!向寒冬里为我们守护平安的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防疫人员和志愿者道一声:感谢!您辛苦了!
© 2018-2022 THE LUOYANG MUSEUM OF ANCIENT TOMBS 洛阳古墓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12418号-2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Powered By:数字时代
© 2018-2022 THE LUOYANG MUSEUM OF ANCIENT TOMBS 洛阳古墓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2012418号-2 Powered By: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