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传奇故事 | 魏晋诗词中的邙山

时间:2022-04-12

魏晋诗词中的邙山

上期讲到东汉梁鸿写的《五噫歌》,这是北邙山首次出现在诗歌中。


《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鬼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此诗是梁鸿与其妻孟光从关中地区迁往关东地区隐居时,途经京师洛阳,登北邙远眺时所作。梁鸿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不禁想到这些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修建的,心中烯嘘长叹。这时北邙山只是洛阳城北的一处登高观赏胜地。

image.png

邙山一隅

      汉末三国时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跟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在洛阳他见到了当时颇负诗名的应氏兄弟,“应氏”指的是应瑒,应璩兄弟,东汉应劭的侄子。应瑒是建安七子之一,时为平原侯庶子,和曹植是好朋友。应氏兄弟即将有北方之行,他们共同登上北邙山观览洛阳城,尽收眼底的是宫室尽为荒墟,处处断壁残垣,蒿草疯长,荆棘参天,于是借送别写下这首诗: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

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

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

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

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

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

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

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

气结不能言。


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

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

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

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

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

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

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

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

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洛阳宫室被焚烧,初平元年(公元190 )正月,袁术、袁绍、曹操、刘岱等人起兵讨伐董卓。这时的洛阳城呈现出一片荒凉衰败之象。曹植诗中描绘的正是昔日里班固、张衡所描绘赞颂的“东都”、“东京”,可如今这繁盛景象早已化为灰烬。可以说北邙山见证了洛阳的繁华与衰败,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替。  

      晋代张载的《七哀诗》是较早描绘北邙陵墓的诗词作品。

《七哀诗》

北芒何垒垒,

高陵有四五。

借问谁家坟,

皆云汉世主。

恭文遥相望,

原陵郁膴膴。

季世丧乱起,

贼盗如豺虎。

毁壤过一抔,

便房启幽户。

珠押离玉体,

珍宝见剽虏。

园寝化为墟,

周墉无遗堵。

蒙茏荆棘生,

蹊径登童竖。

狐兔窟其中,

芜秽不复扫。

颓陇并垦发,

萌隶营农圃。

昔为万乘君,

今为丘中土。

感彼雍门言,

凄怆哀今古。


译文:

      诗人纵目远望,只见北芒山上坟冢垒垒,

      有四、五座高坟格外显眼。

      难以置信,这就是煊赫数百年的汉室陵墓,不禁一问再问,

      可是问到的人们都说这就是“汉世主”的坟墓。

      文陵,原陵遥遥相望,因无人修治,上面草木丛生。

      文陵指的是汉灵帝刘宏陵墓,原陵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陵墓。

      汉末动乱军阀董卓及其部众,

      野蛮疯狂破坏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古代帝王和贵族陵墓被贼盗打开,

      昔日神圣肃穆的汉家陵园,经贼盗洗劫,如今面目全非,

      建在帝王墓地的庙已夷为废墟,陵园围墙也不复存在,守陵的官吏,祭扫的使臣都已消失,

       这杂草繁茂、荆棘丛生的废墟,已成为狐兔栖息的地方,砍柴放牛的孩童们常来的获取木材和饲料的地方,乡野农夫把这当成荒田开垦播种,

      一派衰败没落的图景,令人感到物是人非,不可思议,

      诗人目睹了这荒败的汉陵,不禁感慨万千,

     “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昔之极盛与今之极衰,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实际为一警句,那就是:人生一世,无论贵贱,死后终将归于尘土。


      诗中的“汉世主”指的就是东汉帝王陵墓。第一个在邙山营建陵园的就是东汉帝王。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治国有方,驭臣之术也相当高明。不仅生前对开国功臣示以恩宠,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要将他们陪葬在自己陵园附近,同时要求后世子孙每年都要上陵祭祀。正是这陪陵制度和上陵制度,东汉及以后的曹魏、西晋、北魏的陵墓都选在邙山上,埋葬在邙山上的帝王越来越多,陪葬的王公大臣越来越多,王公贵族的家人和后世子孙也埋了进来,百姓们更是趋之若鹜。连出生在江西的诗人陶渊明也梦想着“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东汉末年,战乱纷起,民不聊生。军阀、饥民开始不约而同地发掘帝陵及其陪葬墓,以掠夺财宝。对陵冢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据《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中平六年四月,灵帝崩。八月,董卓率兵入洛阳,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取走藏中珍物。初平二年二月,董卓又发掘洛阳诸帝陵。《七哀诗》就是描绘陵墓被盗掘的惨状。

      董卓的暴逆,引起诸州群雄的一致声讨,曹操就是其中之一。他一面声讨董卓,一面效仿发冢,获取财宝以供军需,甚至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可谓空前绝后。曹操两次驻扎洛阳,城外皇家陵园的无数高冢大坟都悉数盗掘。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内、河东、河南三郡被占领。东晋王朝建立后,中原朝廷官员、世家大族纷纷自北迁徙。而刘聪、石勒、刘矅、苻坚等相继入主中原,洛阳遭到极度蹂躏,诸帝山陵毁于永嘉之乱。尤其是西晋帝陵,几乎无一幸免。

image.png

孟津三十里铺东汉帝陵

      这期就讲到这里,下期见!                 

  文字:古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