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墓宝藏系列 ▏惊蛰日,带你寻找藏在古墓里的“小动物”

时间:2023-03-07

微信图片_20230307101944.jpg

微信图片_20230307101949.jpg

藏在古墓里的小动物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日——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天上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提起洛阳古墓博物馆,你们是不是觉得里面都是古墓葬或者文物,其实还藏着许多的“小动物”,惊蛰日,带你们看看去吧!

微信图片_20230307101959.png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05.png

古墓中的“老虎”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28.png

这幅拓印图的右侧有很明显的一个动物,它威猛、矫健,没错,它是一只大老虎。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之中还有一个非常勇猛的人物的形象,他正拿着一根绳子牵着这只老虎。

这幅图,来自于西汉画像空心砖墓。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驯虎图,很多人会觉得驯虎最早可能是来自于西方的马戏团,但是通过这幅画,我们就可以看到早在距今两千年前,西汉时期的就有了强壮勇猛的先民可以驯服老虎这样的猛兽。

古墓中的“双龙、双凤”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34.png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37.png

这两幅双龙,双凤来自于洛阳磁涧里河村西汉壁画墓——天界图 。他们寓意着四神,四神,也叫作四象、四灵,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在古代,四神被认为具有“镇四方,避不祥”的神性而成为镇守四方的神灵,四神图画在墓中目的是驱凶辟邪。

古墓中的“羊”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40.png

这个羊头雕塑来自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在古时,羊与祥同音,寓意着吉祥。这幅壁画和这个羊头雕塑相连,便有了逢凶化吉的寓意。

古墓中的“玉兔、蟾蜍、九尾狐”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44.png

这幅壁画来自偃师高龙乡辛村新莽壁画墓壁画仙界天堂场景。西王母雍容华贵,体态丰满,身穿绿色袍服,肩生羽翼,双手合抱于胸前,端坐云端。右侧是正在捣药的玉兔,下部绘肥硕的蟾蜍和一只背生羽翼的九尾狐。西王母是神仙世界中重要的神祗,也是汉代民间信仰的主神,她自身具备不朽的特质,同时又掌握不死之药,具备帮助普通人健康长寿以及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功能。周围的玉兔、蟾蜍、九尾狐都是为了衬托西王母的神性。这一组描绘仙界天堂景象的壁画,象征着墓主灵魂的必由之路和最后归宿。

古墓中的“鱼、甲鱼”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47.png

这幅壁画来自偃师高龙乡辛村新莽壁画墓家居生活壁画——庖厨图,画面中间是一位厨师,端坐在案前,手持长刀正在切割食物,背后的墙上清晰可见悬挂着鱼、甲鱼和好像是动物腿一样的肉,我们暂且称为火腿,可见两千年前,我们的先民能就已经有了如此丰富的宴席食材,还有两名手托托盘运送食物的仆人。生动地再现了贵族阶层的享乐生活。原来在深邃黝黑的墓室之中,还藏着一幅具有满满生活气息的美食图。

古墓中的“马”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50.png

这幅壁画是曹魏朱村壁画墓出行图。在中国古代,什么级别的官吏乘坐什么样装饰的车子、随从多少,都是有制度规范的,因此说车马出行的规模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财富和地位。

古墓中的“梅花鹿”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53.png

这幅卧鹿图出自曹魏朱村壁画墓。它绘制在耳室的门券上。古书记载,鹿的寿命可达千年以上,鹿有了长寿安康的寓意。中国民间传说中认为鹿是一种能带来祥瑞的仙兽和仙人的坐骑,鹿守候在门口,寓意这里是神仙府邸,有长寿之意。

古墓中的“牛、鼠等”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56.png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059.png

这两只动物来自安菩夫妇墓线刻十二生肖,在安菩夫妇墓中两个石棺床上雕刻有十二生肖的线刻。那有谁知道为什么在墓室之中雕刻或绘制十二生肖呢?在墓志上刻绘十二种动物表示十二时辰大约始于北魏早期,发展于南北朝时期,唐代继续流行,以表示天地间的时辰概念,象征墓主在阴间地府也能知晓时辰,同时十二种动物被视作神灵,包含着祈求保佑的寓意。

古墓中的“鸟、蜜蜂、蝴蝶、蚂蚱等”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102.png

这幅花鸟画来自于安阳唐赵逸公墓壁画,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在唐代特别流行,这种题材壁画的出现,不仅是对天地万物美好事物的一种体现,也是用来比喻人的社会地位,品德高尚,更是比喻人生活富裕,华丽之意。自古以来,鸟类、花类都被人寓意美好。画面中鸟在嬉戏、蜜蜂蝴蝶在飞舞、蚂蚱在跳、花在开,连水盆中的水都在泛着涟漪,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这种图像应该是唐代文人眼中最向往的景象,把眼中美好皆绘制在墓室壁画上,体现出唐人对自然事物的偏好。

古墓中的“骆驼”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105.png

这幅壁画有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绘制在长长的斜坡墓道之中,长度1.8米、高度达到了2.01米。以其完整的画面、精美的线条,堪称河南古代壁画馆的镇馆之宝。它就是唐代胡人牵驼驮丝卷壁画。

这幅壁画来自于是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和崔氏的墓葬。在这两座墓的墓道、甬道和天井之中,绘制有近100平方米的大幅壁画。从墓道口开始,依次绘制有青龙、白虎、人物、马匹、和骆驼等,构成规模浩大的皇家依仗出行队伍,再现了大唐盛世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同时也印证着皇室成员高贵的身份。

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勤劳的先民就在河洛地区栽植桑树,并在这里创造了厚重的蚕桑文化和灿烂的丝绸文明。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丝绸已传至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各城邦国家。但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则始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之后不断开拓,形成了由西安或洛阳出发,经陇西、过兰州,穿越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经过中亚,或南下印度,或西往伊朗、叙利亚,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时至今日,这条延续了千年的古商道依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30307102108.png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不同时期墓葬中,这样不同种类的动物还有很多呢,有壁画、线刻、模印、石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惊蛰日,不妨来这里一起探寻吧。

关注我们,一起寻找藏在博物馆中的小秘密!